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咨询 > 咨询论坛
生态文明视角下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径探析
时间:2014-08-06 00:00:00  来源:

 

 

                                          □王进  杨新宇  董雅文

 

【摘要】以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关系研究入手,实证性分析研究了经济较为发达、生态建设基础较好的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和潜在需求,站在生态文明的视角层面,创新性提出苏州市未来循环经济需要突出四个整合的新路径:经济发展与社会循环的整合、产品生产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整合、环境保护与循环利用的整合、循环经济发展与机制体制的整合,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需求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循环经济;新路径; 苏州市

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1]。国家首次从政策层面上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也确定了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从本质上分析,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多年来循环经济的实证发展也一再证明,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效益较为显著,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快速扩张,传统主要依赖物质资源投入、具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苏州市作为我国发展最快、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大量消耗资源、大量产生废弃物、产生环境污染的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苏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对资源的消耗,近年来苏州加快了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并加快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展有益探索。但是两者发展相对较为孤立,生态城市建设相对侧重于改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缺乏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循环经济则侧重于工业领域的循环化改造,缺少全社会循环经济的综合发展,分析研究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和路径具有很强的实证意义,能够为促进苏州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探寻到新的发展路径。

1 生态文明建设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作为一种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超越和取代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轨迹是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关于生态文明内涵的研究,学者们大都认为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伦理理论和方法指导人类各项活动,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行为特征,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2~4]。循环经济则是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所倡导的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基本规律的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和能量利用的新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之为资源循环型经济[5~7]。根据目前的相关研究,一般认为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内涵基本一致,生态文明某种意义上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而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具体实践和基本途径,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8~9]

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涉及的不仅仅是工业文明、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而是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既包括了产业生态化,更加突出了社会生态化的发展。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一个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以前侧重于产业循环特别是工业废弃物处理、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发展思路,从构建社会生态文明的角度,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城市问题相呼应,强调生态文明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思路,加快推进社会循环、产业循环以及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构建全面的、广泛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2 苏州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在需求

近年来,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苏州市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对市域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苏州产业结构相对偏重,拥有冶金、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门类,能源使用效率不高,也迫切需要在下一轮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的大框架下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强度。

2.1 城市垃圾和废弃物亟待处理和综合利用

作为全国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苏州市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的过程,既是建设城市、美化城市和改造城市的过程,也是带来诸多城市问题的过程。特别是日常居民生活中产生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城市餐饮业产生大量的餐厨垃圾、城市改造和建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根据统计,从1994年开始,苏州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量为23.2万吨,2010年已经达到140.3万吨,日处理量从600吨上升至3850吨,增长速度较快,生活垃圾焚烧率为70%,有近30%的生活垃圾仍然采取填埋的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图1)。在城市生活垃圾中除了30%-40%的塑料、纸张、纤维和金属等以外,60%以上是餐厨垃圾(剩菜、菜皮、果皮等)。据统计,2010年苏州市七区每天餐厨废弃物产生量约400吨(其中含10-15%的地沟油),占到全天生活垃圾总量的1/10。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改造、交通线路改造步伐的加快,导致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2010年苏州市仅平江、沧浪、金阊三城区年产生建筑垃圾就高达150万吨,全市约为600-700万吨左右。这些城市垃圾和废弃物的产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和道德伦理问题,如餐厨垃圾被非法制作地沟油、建筑垃圾大量占用土地资源、城市垃圾填埋产生恶臭带来社会问题等,急需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对这些物质进行循环化使用,解决城市环境和资源利用的切实根本问题。

2.2 产业废弃物需要实现变废为宝

上世纪90年代前后,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快速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苏州市制造业进入到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制造、加工、装配环节,成为我国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带动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废弃物,包括冶金产业在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冶金渣、炉渣,电厂发电过程中形成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电子废弃物,如蚀刻废液、重金属污泥、废线路板、废旧家电以及废溶剂等。据统计,2010年苏州市全年除电子废弃物以外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2205万吨,在2006年的基础上增长了50%,这些产业废弃物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利于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粉煤灰的堆放占用大面积土地资源且影响大气环境,电子废弃物如果不进行适当处理则会产生很严重的重金属环境污染问题。尽管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产业废弃物的利用比例也逐年提升,诸如粉煤灰、冶金渣等已基本实现100%利用,但总体而言,资源利用方式还相对单一,利用水平和技术层次亟待提升,这些产业废弃物亟待通过深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变废为宝

2.3 资源瓶颈压力需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由于苏州经济发展存在着产业结构相对偏重、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等历史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高、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资源瓶颈压力已成为后一阶段制约苏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从能源使用效率上看,2010年苏州市万元GDP能耗为0.824吨标煤,比全国平均水平(1.034吨标煤)低20.3%,但比江苏省平均水平(0.734吨标煤)、无锡市(0.726吨标煤)深圳市(0.51吨标煤)分别高12.3%13.5%61.57%(图2),导致苏州能源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于苏州能源消费强度较大,产业中存在冶金、化工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门类。从水资源使用水平上看,2010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85.4 m3,在2009年的基础上下降了27.9 m3,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高出北京、浙江、无锡等地,说明苏州需加大控源节流力度,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土地资源使用上看,经过多年来高强度的开发建设,苏州市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尤为突出,按照最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结果,每年苏州的建设用地指标相对较少,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2.4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创新发展循环经济

一直以来,苏州就比较重视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生态城市的建设。近年来,在加快构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自然资源和能力保障五大体系的基础上,苏州市全面推进生态市的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止到2010年,苏州市下辖的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吴江、吴中区、相城区等市(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市(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张家港保税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此基础上,2011年上半年苏州市又通过了国家关于地级生态市的验收,成为全国第一批地级生态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促使苏州更深层次考虑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其内涵就是要在扬弃传统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幸福生活型社会发展模式的过程,在苏州有限的资源供给和环境承载条件基础上继续推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与此呼应,基于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内涵需求,迫切需要苏州创新发展循环经济,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化使用,提高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 生态文明视角下苏州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径

苏州市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问题对发展循环经济产生潜在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基础也迫切要求苏州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的创新发展步伐,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去思考苏州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文章摒弃循环经济发展的一般性思路和发展路径,重点突出苏州循环经济的特色,体现四个方面的重要整合,即经济发展与社会循环的整合、产品生产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整合、环境污染治理与循环化利用的整合、循环经济发展与机制体制创新的整合,强调资源的综合利用,从社会、产业、环境以及机制等多方面建立起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3.3.1 经济发展与社会循环的整合

工业化和城市化相辅相成,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刺激着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苏州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突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循环的有效整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社会循环的重要性,突出社会循环和产业循环并举发展的特色,构建循环型社会体系,率先在社会循环的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一是构建区域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将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以及其它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串联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系统,强化社会生活中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置率,加强城市矿产的有效开发,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城市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的再生综合利用的技术突破,特别是餐厨垃圾的综合利用能够成为全国的典范(图3);二是引导社会废弃物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创新性建设社区回收——市场集散——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模式,规范和扶持社会废弃物回收分选加工等再生资源产业的稳步发展;三是将循环经济的理念渗入到生活、消费、社区建设中去,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包括建筑节能、节水建设、绿色交通等方面,重点在建筑节能示范、雨水综合利用、再生水回用、绿色慢性交通等领域加大循环经济创新发展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成为表率和示范。

3.3.2 产品生产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整合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产品的生产势必会导致产业废弃物的产生,如农业生产中产生大量的秸秆、养殖粪便以及各种废弃物,工业生产会产生大量的诸如粉煤灰、固体废渣等产业固体废弃物。苏州市循环经济需要重点强调产品生产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整合,农业生产领域,深层次推进农业废弃物再利用与资源化,引进、开发经济实用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和畜禽养殖场沼渣沼液使用示范技术,加大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先构建以秸秆综合利用、农副产品加工、畜肥综合利用、沼气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四大农业循环利用产业链(图4)。工业生产领域,在传统行业的生态化改造、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的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基础上,突出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一是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副产品往下游延伸发展新型建材等产业;二是利用电子产业基础,突破相关关键技术,重点推进蚀刻废液、线路板重金属污泥、废溶剂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构建形成电力企业副产品和电子信息产业(电子废弃物)两条循环产业链。服务业领域重点发展循环型旅游业、物流业、商贸业等现代服务业形态,并推进智慧公共服务和智慧服务应用,以循环经济的理念组织规划现代服务业的经营活动和公共服务活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3.3 环境污染治理与循环化利用的整合

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中,很少考虑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以污水处理为例,传统生态环境保护思维模式是通过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并达标排放,减少对周边水环境的污染,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污水处理厂最终产生为数不多的污泥一般以填埋为主。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支撑下,需要实现污水厂的污泥实现综合利用,实现环境污染治理与循环化利用的终端整合,达到“吃干榨尽”的目标。将再生水湿污泥通过污泥干化厂干化后提供给热电厂焚烧,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中供热,实现小区域的内部封闭式循环。以苏州工业园区内污水处理厂为例,苏州东吴热电厂紧邻苏州工业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利用东吴热电厂的剩余蒸汽和污水厂的中水,通过干化采用国际领先的污泥干化技术、装备,将含水率80%的湿污泥干化至含水率10-30%的干污泥颗粒,再与煤掺和后作为燃料送入热电厂锅炉内焚烧,热水回到热电厂循环利用,剩余灰份用于道路建设(图5)。该项目的实施可以起到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干污泥作为燃料,热水回到热电厂循环利用,每年大约可节约煤炭13000吨左右,最终的灰渣作为建筑辅材,每年可减少固体垃圾10000吨左右,蒸汽冷凝水送至东吴热电厂重新利用,每年可节约脱盐水约9万吨。

3.3.4 循环经济发展与机制体制创新的整合

一个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较强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够实现区域循环的循环经济园区(载体),更需要一个可以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机制体制。针对目前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存在认识和机制上的制约矛盾,需要重点强化循环经济发展与机制体制创新的整合,从机制上有效地理清苏州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一是改变以前以工业循环经济为重点为管理机制,成立苏州市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全市的循环农业、循环工业、循环社会、技术保障等多项部门管理进行统筹,形成全市循环经济的部门联动机制。二是建立完善地方循环经济规范标准,研究制定苏州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基地)、绿色社区与节约型政府的评价标准,提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标准要求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规范;加强餐厨垃圾、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限制有害物质使用的标准化建设。三是从全社会统筹角度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申请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通过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四是突出循环经济的公共参与度,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宣传循环经济科普知识,同时对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执法监督人员等进行专项教育培训,确保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深入民心。

4 结论与展望

苏州市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经历了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以后,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诉求较为强烈,而由于其生态建设基础较好,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地级生态城市之一,需要站在更高层次的思维模式上考虑循环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视角下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循环的整合、产品生产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整合、环境污染治理与循环化利用的整合、循环经济发展与机制体制创新的整合等四大整合,是苏州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循环经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突出重点且体现苏州特色,能够切实有效得解决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带来的能源消耗、水资源浪费、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再生等城市发展现实问题。但是相对而言,本文仅针对苏州经济社会特征研究了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没有以此为例针对经济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径进行总结和归纳,未来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宜新. 生态文明与新型工业化的辩证思考[J]. 生态经济,200929699.

[2] 高珊,黄贤金. 生态文明的内涵辨析[J]. 生态经济,200912184187.

[3] 王朝全. 论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J].软科学,2009238):6973.

[4] 王孔雀.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J]. 生态经济,20102188190.

[5] 冯之浚. 循环经济导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张坤.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

[7] 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31-136.

[8] 王娣,金涌,朱兵. 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J]. 生态经济,200978588.

[9] 乔刚. 生态文明理念与循环经济新发展方式的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325):106109.

 

(作者单位: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2004):江苏省工程咨询协会 技术支持:江苏省信息中心
地址:南京市中山北路285号4楼 邮编:210003 电话:025-83581331 025-83581333 E_mail: 1264994830@qq.com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32位以上颜色浏览本站效果最佳
网站备案序号:苏ICP备05042244号